野外健行不可不知「硬蜱、螞蝗」

  臺灣氣候為潮濕溫和的亞熱帶氣候,全年幾乎都會降雨。在這種潮濕的環境下有二種野外的生物是非常有可能會遇到 - 硬蜱、螞蝗。提到野外要注意的生物,大家可能會想到就是毒蛇或著是蜂類等。而硬蜱、螞蝗其實也是野外活動時要需要注意的生物。

硬蜱

image003

(圖片來源:網站)

  首先要知道一件重要的事,硬蜱會傳染法定傳染「萊姆病」(Lyme Disease)。全世界目前已知有九百多種蜱類,大多分佈在潮濕的地方。生活中最常見的蜱蟲就是狗身上的牛蜱,而在山區中,要特別注意的就是硬蜱。硬蜱的嘴巴是長鋸齒狀,且在咬住後通常難以被徒手移除。

千萬不要用手硬拔

  硬蜱帶有「伯氏疏螺旋體」,在記錄上二十四小時內移除硬蜱,感染萊姆病為30%,四十八小時後感染萊姆病為100%。無論如何,被咬到請下山立刻到醫院檢查並填寫1048表(因萊姆病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從2009年至2013年真正確定病例數只有2012年1名。

  雖然被硬蜱咬到後,第一目標是要立刻移除,防止感染萊姆病。但為何千萬不要直接用手拔除呢?原因是因為如此容易在強硬移除時把硬蜱有伯氏疏螺旋體的口器留在身體內。當然,也有人提供用火燒方式,但如此也可能造成口器留在身體內的問題。

  較好的移除方法有二種可以選擇,一是使用刺激性膏藥類如白花油、綠油精等,讓硬蜱受不了離開。另一種是使用蜱拔除器。但如果蜱已經開心的吸血到把頭都埋到你的身體裡,此時最好還是用刺激法來使之離開。當然,無論如何,還是要下山給醫生檢查,避免殘留口器。

 

蜱拔除器O'Tom Tick Twister

 

  目前台灣硬蜱被發現的地方除了多數潮濕的中級山外,今年年初雪山的七卡山莊也有山友被咬的紀錄。

 

螞蝗

101003-033

(圖片來源:網站)

   螞蝗相較於硬蜱來說比較不具危險性,因為就算被咬到也不會傳染什麼疾病,但還是要防止後續傷口流血不止或是感染紅腫問題。

  螞蝗又稱「水蛭」,一般分類可分旱螞蝗(深褐色)或水螞蝗(黑綠色)。因此在野外溪流時要注意被水螞蝗從嘴巴、鼻子入侵。許多夏天戲水常聽到的案例就是水蛭在鼻中吸血。除此之外,盡量避免生喝溪水或洗臉。

  而在山區,螞蝗通常出現在下過雨後的潮溼山區,在不吃不喝下,螞蝗可以活到一至兩年。而沒吸血時的螞蝗可以小到約二公分細長狀,所以幾乎可以鑽入各種的衣物內。大部份被螞蝗吸咬的地方都是腿部,被咬後約會有一星期不舒服的感受。

 千萬不要用手硬拔

   是的,雖然螞蝗在吸血時會麻痺你的皮膚所以基本上不會有痛楚。但大部份的人還是會想立刻移除他。跟硬蜱一樣,蝗也會把頭埋入你的身體,用力拔可能造成頭斷在你身體裡而造成潰爛或細菌感染。

  較好的方法一樣可以用刺激性膏藥類或著用手拍打皮膚,如果無效再試著用煙薰法。另外還有一個對抗蝗的神器「鹽」,撒上後蝗就會自動「溶化」而脫落。脫落後,記得要擠出血水並用消毒水消毒。

 

預防

  總而言之,硬蜱與蝗都怕刺激性藥,因此在外出前可以在衣物上噴些防蚊液,或是在身上塗香芧油、樟腦油、紅花油...等,較能避免這二種生物上身。以下預防方法能參考一下:

  • 刺激性藥膏(如紅花油)

   攜帶藥膏能即時在被叮咬受傷時,獲得暫時性的舒解,塗抹後的味道也能避免許多蟲蟲接近

  • 穿著長袖衣服、褲子,盡量能打綁腿

   可以防止許多蟲蟲上身外,也能防止被帶刺植物割傷、刺傷或誤觸咬人貓等植物

  • 盡量能戴帽子

   避免頭部被蟲攻擊,也能防日曬,或防止蜂類針對頭部攻擊(蜂類喜歡深黑色),另外在天氣較冷時也能避免頭痛。

 

參考來源:

硬蜱與萊姆病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螞蝗小檔案

2013-01-23雪山七卡山莊有山友遭[硬蜱]咬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